二相反應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定義?
更新時間:2020-03-18 點擊次數:2810
藥物在肝臟內代謝分為兩個階段:一相反應和
二相反應。II相反應時原形藥物或其經I相反應后代謝產物含有某些化學功能團時,常常易于和內源性物質偶氮或結合生成結合物,這種結合物常常為極性分子,且常常是無活性的,因而可以較快由體內排泄,這種結合反應需涉及到高能量的中介物和特異性的轉移酶。
一相反應定義為氧化、還原及水解反應,產生一系列肝細胞毒性產物,主要包括親電子基和氧自由基,也稱作Ⅰ相反應。
二相反應定義為結合反應,即藥物解毒過程。
谷胱甘肽是內源性的解毒劑,它通過巰基鍵與毒性代謝產物親電子基共價結合,使其功能失活,通過尿液或膽汁排出體外。而谷胱甘肽與毒性代謝產物的結合反應是在谷胱甘肽-S-轉移酶催化下完成的,谷胱甘肽S轉移酶存在多種組織特異性表達同功酶,其中谷胱甘肽S轉移酶主要在肝臟表達,當基因純合子缺失時,可使蛋白不表達,酶活性喪失,導致藥物誘導的肝細胞毒性易感性增高。長期以來,關于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發(fā)生機制僅限于藥物毒性代謝產物的研究,有關藥物毒性代謝產物解毒過程的研究,國外報道極少,國內尚無報道。
近年來人們發(fā)現,二相反應基因位點多態(tài)性與多種肝損傷密切相關。編碼基因缺失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基因還存在種族差異。在我國關于基因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關系尚無報道。通過測定抗結核藥物性肝病患者基因突變情況,探討基因突變與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關系以及基因突變能否作為抗結核藥物性肝病遺傳易感性的預測性指標,為預測抗結核藥物性肝病奠定理論基礎,并希望將此研究應用并推廣于臨床。